五十三章母子情深

裘悯算是死里逃生,也可以说是大难不死。至于以后有没有福这件事,没人现在敢断定。但是,她于李再模之间的婚姻关系,

算是一刀两断。因为,裘德贵家给裘悯拿的主张,可以说是个完全切底的错误。他们老两口说是为裘悯以后好嫁人这方面去考虑

,认为裘悯还是一个人单独生活,更容易嫁个好人家。诸不知所有他们认为,是为了裘悯的好的主张,会不会给孩子裘民丰带来

多大伤害,那是裘德贵和许栋铭无法企及的事。

人啦!往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。不用说千古恨,哪怕你恨千古也无法挽回当错的错误决定,对将来所造成的毁灭性打击。我们

况且不谈裘德贵和许栋铭怎么要求裘悯不带孩子的坏处在哪里,就老两口的这种思维逻辑,不但害了裘悯、害了李再模、更害了

他们的外甥裘民丰。对裘悯来说,大不了割断苦肠,重新嫁人,再去生一个孩子,

对李再模而言,人家已经和陈莉有了孩子,仅仅是没有出生而已。两个大人固然爱子心切,那是现在的事。一旦等彼此有了新

的孩子,可想而知,裘民丰的命运会是怎么样?固然,他们两家人都很富有。我们说,无论裘悯还是李再模,养几个孩子,毛毛guxu.org 时光小说网

雨的开支。问题是:像裘民丰这样的孩子,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,裘悯和李再模在各自有了新家庭,重新又有了新的孩子,他们

还能坚持对原来的孩子裘民丰一样的疼爱吗?

带着这样的疑问,我们先从李再模的母亲萧晓莹哪里开始作手调查。苏北和苏南相比较,也可以说是坐飞机钓鱼相差很远。无

论从地理位置,到风俗习惯,以及工农业产值相比较,苏北总比苏南相差十万八千里。用一句话形容:那就是苏北人穷得叮当响

,而苏南人富得流油。奇怪的的现象就是:苏北穷人不辞劳苦、夜以继日的去苏南打工。形成了苏北穷人,带动苏南富人的经济

带。

因此,形成一种难以抗拒的残酷现实。穷得地方越穷,而富的地方越富。萧晓莹所在的刘家庄,原本是个古老的乡村街市。明

末清初,刘家庄大街,便一直矗立在三面环水的芦苇荡周围。一直到清末民初,刘员外披甲归田,将许家楼改变成刘家庄。大兴

土木,挖河引水入海,将刘家宅大街焕然一新。

曾经的刘家庄,红极一时。民国初期,刘家庄开始衰败。八年抗战,刘家庄呕心沥血,前赴后继。直到大兵南下,刘家庄船民

捐出所有船只渡江,至此,刘家庄船队宣告切底结束。大汉潮帮,就此一蹶不振,销声匿迹。刘家人也四离五散,各奔东西。遍

及大江南北,定居五湖四海。

随着鹦鹉湖环境恶劣,将鹦鹉湖居民迁移至刘家庄,为的是重建古老文明老街。不想,老街后继无人,天地荒芜。虽然没有过

去饿殍遍野的惨像,但现如今的刘家庄于其它地方相比较,是黄鼠狼下老鼠,一代不如一代。从李再模他们这一批后人算起,接

下来的年轻人都喜欢往城里跑。而农村人除了留守儿童,便是孤寡老人。

能种田的大户,几乎雇不到人。你回到农村看到的景象是:村村通大路,户户奔小康。就是种田都是老人家,养鱼的都是鳏寡

孤独单身汉。老光棍在农村成为香饽饽,老妇女成了农村里的主力军。年轻人的影子,你在种田人当中,找不见一个。有人的地

方,才能带动经济消费。才能货币流通,市场搞活。越是没人的地方,越是难以生存。

刘家庄现在的人,种田的都是几户大户。和过去的地主雇工一样,没有能力承包土地的农民进成打工,被城里人称之为农民工

。在家种地的农民,那不叫农民,新名词叫承包户。机械化种田,给农民带人来福音。而农资成本的加大于投入,农民生活成本

提高,种田几乎零收入。迫使农民离乡背井,外出谋生。

从而造成农村除了老人便是孩童,年轻人几乎一个也看不到。更令人揪心的是,农村人瞧不起在农村干活的人。自卑、压抑、

无奈充斥刘家庄人。随着一批批在外谋生的刘家庄人,开着小轿车,带着礼物回家。众乡亲刮目相看,羡慕嫉妒。由此而产生的

连锁反应,一家模仿一家。宁愿待在城里拾荒,也不愿意回家乡的想法,在所有打工人心目中,根深蒂固。

早期外出打工人,百分之九十定居城市。而后来者居上,进成打工人逐年递增。谁待在农村,谁就没出息的想法,在刘家庄人

心目中已成共识。于是,前翻后起的刘家庄后生,络绎不绝来到苏南各大城市打工。农民工带动地方消费,从房屋租赁,到吃穿

住行,城市便成为农民工的栖身之地。

曾几何时有人返乡务农,却发现刘家庄田地早已经被人承包。万顷芦苇荡,如今变成鱼塘蟹池。曾经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花花

芦苇荡,水连天,天连水,一望无际,浩瀚无边。天然沼泽地,野鸭成群,候鸟成片。渔家撒网,鸬鹚河底抓鱼。现如今,到处

承包给开发商,大搞特高经济带。万亩沼泽地,万顷天然芦苇荡毁于一旦。

所以,现在的刘家庄,于三十年前相比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较,说是焕然一新,那简直是句笑话。自然植被破坏殆尽,芦苇荡变成螃蟹、鱼虾的养

殖场。沼泽地变成藕荷池塘,野鸭成群结对。大雁口中成行,白鹭遍地,野鹤漂浮水面觅食的场面,一去不复返,面目全非。年

轻人外出打工,农人种地养家。给人的感觉,刘家庄即将成为荒芜之地。

树倒猢狲散,人去楼也空。树上枝头往鸟飞绝,竹海枯黄难寻青。固然有鱼塘蟹池藕莲伴,却不见枝丫树头鸟渣渣。萧晓莹带

着裘民丰,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奶孙俩相依为命,度日如年。虽有李再模和裘悯每个月碎银相助,吃不愁,穿不烦。可亲人相伴

之日,裘悯和李再模根本无法挤出时间,回家探望。

四合大院,铁门锈渍斑斑。萧晓莹一个人种上三亩六份田,每年稻麦两季。加上屋前屋后菜园地,瓜角茄菜俱全,奶孙俩还算

是悠然自得。养儿防老,成为一句空谈。六十多岁的萧晓莹带着孙子裘民丰,看似活得潇洒自如,实质上精神支柱,仰仗李再模

和裘悯,那简直是句空话。年幼时的裘民丰,由于跟着奶奶萧晓莹生活,从幼儿班到小学一年级,都是在农村大队部的幼儿班毕

业。

幸亏,裘民丰因为遗传因子的原因,六年小学,青云直上。学习成绩,名列前茅。而整个小学过程中,李再模带着陈莉,以及

他们的女儿,回到刘家庄探望两次。尽管萧晓莹再三委托李再模带走裘民丰,乃然被李再模以他和陈莉有孩子作为借口,断然拒

绝。理由很简单,怕的是陈莉爸爸妈妈不高兴。

裘悯曾经和他爸妈来刘家庄看过几次孩子。有一次,裘悯带着裘德贵和许栋铭,开车来到刘家庄。从海东市驱车前往刘家庄,

上高速公路,只需四个半小时。途中经过两个收费站,三个停车场。其费用一百五十快,外加汽油费用大概三百块。一路上,许

栋铭和裘德贵因为年老多病,时间超长,身体反应欠缺。

所以,到了刘家庄,第一件事,就是找床休息。而萧晓莹侧是亲家难得来一次,不如陪他们聊聊天,叙叙旧。有谁知,萧晓莹

真诚心一片,却换得裘德贵和许栋铭倒头就睡的冷场,心里自然压抑。这不,临走时,尽管裘悯举一反三,讲明城市里的教育,

对孩子的受益。她还是油盐不进,毅然决然回绝。

“我说裘悯啦,我知道你是好心。城乡差别,我又不是不知道。按理说,裘民丰待在你身边,比我带在身边优越。可是,你迟

早要嫁人的呀?掐虱子,养虮子,差根头发丝相聚十万八千里。养的,毕竟是养的。抱的,当然是抱的。裘民丰是你裘悯亲生,

谁都知道。可你嫁给男人,人家除非和你不要孩子,那我老太婆倒没什么理由不答应你条件。如果人家和你再养个孩子,你说我

们家裘民丰该怎么办?”萧晓莹说话不紧不慢,听得裘悯也是难以招架。裘德贵和许栋铭当然开心,因为,曾经的亲家母解决了

他们俩无法企及的心理障碍。

裘悯往这裘德贵和许栋铭,刘家庄的李家大院,灯火通明。门前屋后,李再模给萧晓莹装上电灯和摄像头。无间大瓦房,上下

两层。平时,萧晓莹带着裘民丰住在二楼。一楼除了客厅、厨房、仓库,卫生间和二楼一模一样。室内装潢,还算是可以。大白

粉墙上,贴上墙布、壁纸。室内吊顶,看上去有些简单。但怎么说,也是刘家庄独树一帜。

室内吊灯,于城里人相比,肯定算不上高档。但在刘家庄,萧晓莹家算第一,就没人敢说第二。所有灯具,当时都是裘悯根据

自己的爱好,从互联网上购得。因此,在十年之内,萧晓莹家的装潢档次,还是没人能压得下去。要不然,那裘德贵和许栋铭待

在城市里多少年,住到萧晓莹家,一呆就是一两个月。

室内装潢不必说,在刘家庄肯定属于一流,在看看室内家具,也是裘悯根据自己的要求,在网上查找图纸,在刘家庄本地找人

专门设计而成。因此,当裘悯带着裘德贵和许栋铭再次来到刘家庄时,心底里油然而生一阵恰如其分的归宿感。曾经的所谓老家

,现如今裘悯感觉是那么亲切。可这一切,随着李再模和她的离婚,逐渐变得陌生。

裘德贵听得萧晓莹之言,正中自己下怀。“啊哟,我说裘悯啦,你看看亲家母一个人在老家,孤孤单单。有个裘民丰和她相伴

,或多或少给亲家母带来一些快乐。至于读书这件事,反正都是全国统一,教材。这要孩子懂事,在哪里都能出人头地。他爸不就

是在刘家庄走出去的人吗?所以,裘悯啦,我感觉还是亲家母说得在理。”

裘德贵说话,笑嘻嘻的,当然,是针对萧晓莹。或许,换一个人,他不会说得那么透切。许栋铭见裘德贵说得萧晓莹心情舒畅

,也跟着附和道:“对呀,裘悯,亲家母一个人在老家多不容易。有个孙子作伴,或许驱赶走心中一些不应该有的寂寞。要不这

样,以后,你想孩子了,就开车回来看一看,不就是两三个小时的事情嘛!”

萧晓莹听了,心里舒坦。她没想到裘德贵和许栋铭会帮助她讲话。可裘悯心里清楚得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很:老老实实地婆婆,哪里是她爸妈的对

手。把她卖了,还给他们数钱。一个老婆婆,带着一个孩子,将会给老人家带来多大麻烦,裘悯又不是想不到。这一会,裘悯才

知道李再模和陈莉的很。

农村的教学水平,怎么可能赶上城市里的教学质量。基础设施,和城里人真的无可比之处。享受政府公共资源,绝对是天差地

别。同时,裘悯对爸妈的心里想法,赶到惭愧。难怪自己和李再模的婚姻走到尽头,就爸爸妈妈这种极度自私,李再模怎么可能

接受得了。直到现在,裘悯方才明白。是爸爸妈妈对李再模的漠不关心,才导致李再模和陈莉的一拍即合。

凭爸爸妈妈这样的为人处世,李再模即使没有陈莉也会和自己分道扬镳。裘悯,深知心地善良的老婆婆,是上爸爸妈妈的当。

转念一想:我能不能带着裘民丰终身不嫁,爸爸妈妈也就无计可施了。于是,裘悯再三跟萧晓莹央求:“妈妈,你老都快七十岁

了,裘民丰才小学毕业。他以后还要读高中,上大学。你老的精气神,根本无法跟着他操心。最好,还是让我带走吧!”

萧晓莹由于受到裘德贵和许栋铭的捧杀,对裘悯开始反感了:“啊哟,我说你这孩子,原本我还是认为你通情达理。你看看,

我们刘家的后人,搞得跟你们家姓裘,我都没给你裘悯出难题,那还不是看在你裘悯是我儿媳妇身上。你说那个时候,如果妈妈

不答应裘民丰跟着你们家姓,那亲家母和亲家爹能让我儿子李再模待在你们家吗?裘悯啦,我萧晓莹作为你的婆婆,没得罪过你

吧?”

裘悯听得连连点头:“妈妈,你老想多了。不用说您没得罪儿媳妇,即使打我两下,我裘悯作为晚辈,也就不可能和你针锋相

对。哪怕我立刻李再模,你老爷永远是我心目中的好婆婆。我是想替你分担,裘民丰越长越大。您老带着他一个大男孩,多有不

便。他爸爸又不在身边,在我哪里,或多或少比在您老家适合他成长。男孩子,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很难把握。妈妈,我真的没别

的意思。要不这样,你老也跟我们一起去海东市,我来养着你怎么样!”

裘悯说得感人肺腑。可裘德贵和许栋铭竖起一双眼睛,滴溜溜的望着裘悯。他们不好当着萧晓莹的面,对裘悯大发雷霆。但可

以用目视投以反对眼光,以示老两口心中愤懑。可惜了,萧晓莹是不知道裘德贵和许栋铭的心思。她看着裘德贵和许栋铭,以及

裘悯一家三口抱着裘民丰痛哭流涕。把个裘民丰弄得声泪俱下:“妈妈,我到底跟着谁呀过呀?”

儿子的一番问话,听得裘悯心如刀绞。她万万没想到,儿子被母亲送到苏北刘家庄,便是一去不回。为这件事,她不知道和爸

爸裘德贵、妈妈许栋铭吵过多少次嘴。孩子都是娘身上的肉,你说爸爸妈妈听说她和李再模离婚,义无反顾将自己儿子丢在刘家

庄的婆婆手里,根本不顾及一个做母亲的心里感受。

想到这里,看看儿子扑在自己怀里,裘悯感慨万千。她突然之间双膝落地“噗通”一声跪着婆婆萧晓莹。同时也央求爸妈:“

爸爸妈妈,求求你们让我带走孩子吧。和奶奶一个人在家,我不能看着孩子受罪。”此话一出,萧晓莹不高兴了。她的理解即是

:你裘悯讲话怎么不凭良心?我一个老太婆含辛茹苦的带着孩子,没有功劳也得有苦劳吧!

虽然,裘悯在萧晓莹印象中,是个勤快善良的姑娘。于李再模离婚之后,萧晓莹对裘悯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。无论裘悯好

说歹说,萧晓莹总是认为裘民丰是老李家的根。姓已经给你裘家了,再将孩子给你们,那我老李家得到什么?现在的裘悯来到刘

家庄,虽然萧晓莹诚恳接待,但想带走孩子,萧晓莹无论如何是坚决不答应。

这不,裘德贵和许栋铭也不同意裘悯的想法。因为,裘悯日后得找人下嫁。带着一个拖油瓶孩子,她怎么可能会嫁到好人家?

因此,老两口不支持裘悯的冲动想法。一家人,抱头大哭。看着裘悯和裘民丰母子俩不停地抽泣,没等裘德贵和许栋铭发话,萧

晓莹心里软了:“唉......也罢!裘悯,裘民丰你带走吧,妈妈不能跟你去。老家一大遍庄稼地,等着我来收拾呢!”

裘德贵和许栋铭十分惊悚:“啊......亲家母,这样做,对您来说不好吧?孩子断给李再模,可是白纸黑字,明明白白,清清

楚楚。现在,你将孩子带走,这抚养权是否也得转到我们家名下啊!要不然,这孩子上学怎么办?这件事,裘悯啦,你还得找李

再模商量商量再做决定吧!”

(本章完)

.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