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司马仲达

第145章 司马仲达

魏国,南阳郡治所,宛城。

时值夏末秋初,一场大雨过后,人们本已感受到一丝秋凉。可接连几日的烈日曝晒,又将宛城变成了一只大蒸笼,闷热难耐。

一大早,城北门外,一辆辆形态各异的马车陆续驶来,几乎都造成了道路堵塞。

一位位衣着华贵的达官显贵、文武官员陆续从马车下来,彼此拱手行礼,几番寒暄之后,在礼官的安排下,按照官职大小,爵位高低,分成左右两班,列队于道路左右两侧。

举行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,必然是要迎接一位重要人物的到来。

此人正是四大辅政将军之一,抚军大将军司马懿。

数月前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去世,而司马懿正是朝廷派来接替夏侯尚的人选。

时间已过正午,太阳正烈,可司马懿的车驾却还没有到。这些迎接的贵人门,平日里养尊处优,哪受得了这般辛苦,一个个已是满头大汗,叫苦不迭。

于是礼官也看不下去了,在征得长官的同意后,允许丫鬟仆人们上前伺候,给主人们扇风擦汗,递上蜜水解渴。

数里之外,亭驿之中,数辆马车组成的车队,已经停在这里三个时辰了。

四十七岁的司马懿正躺在马车上,微眯着一双细眼,手里拿着一册曹丕的《典论》,有一搭没一搭的读着。

车窗外透进一缕阳光,照在帛书之上,司马懿朝外面看去,见日头已经过午偏西,想着那些前来迎接都督车驾的官吏们,此刻已经在烈日下面煎熬了不少时辰。

于是下令,车队即刻启程,入城。

在司马懿的刻意安排之下,事先没有任何征兆,他的马车便极速驶过宛城北门的青石板路。

官员们正东倒西歪,喝蜜水的,摇风扇的,席地而坐的,见都督车驾前来,慌忙站起身来,拱手行礼。

司马懿的车驾,匆匆驶过,并未停留半刻。

官员们见司马懿似乎并未察觉到人们的慌乱,于是松了一口气。

但他已经命人将全程都保持礼仪的官员的名字全都记录了下来。

而这个名单之上,无论官职大小,将是他接管此地军政之后,第一批考察和提拔的对象。

司马懿入得城来,拒绝了所有为之接风洗尘的宴会,而是雷厉风行,将城中所有中高级文武官员都召到府上,分别单独召见,询问其工作职能,以及咨询其建议等等。

一直持续到凌晨丑时初刻,方才结束,可把官员们折腾了个够呛。

但通过此番问询,司马懿已经凭借其超强的记忆力,将七十余名大小官吏全部认了个遍,还通过言语举止,思维反应,初步判断了每个人的品性和能力,择其优者,记录在案,在日后的工作中,重点考察。

这个夜晚,南阳的官吏们,恐怕都是思绪万千,难以入眠。

这位新来的长官,显然是个不好糊弄的厉害人物,比之夏侯尚,犹有过之。想在他手底下当好差事,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行。

深夜。

送走最后一位官员之后,司马懿回想起临行之前曹叡的嘱托,马上下令,命襄樊前线的军队严阵以待,加大侦查力度,提防陆逊北上。

十余日前,司马懿刚刚参加完曹丕的下葬仪式,便被曹叡召入宫中,委以荆襄军政重任,以及临时机变决策之权,并要求司马懿即刻出发,走马上任。

之所以如此着急,最重要的原因,便是曹叡认为东吴得知曹丕新丧之后,一定会蠢蠢欲动,举兵北上。

而夏侯尚死后,荆襄地区一直都没有来得及任命新的军政最高长官,如果陆逊趁机举兵来攻,情势必将危急。

司马懿对于曹叡的判断,心中也是大加赞赏。

这个年轻的皇帝不过刚二十岁,之前几乎从未参与过朝政,只在东宫闭门读书。

而甫一出手,便对天下的局势,有着如此清晰的认识,其识人的眼光,也十分毒辣,实乃明君之姿。

比之先帝曹丕,明显是更胜一筹。

而司马懿,也成为曹魏立国以来,第一位非宗室成员,主政一方军政的都督。

表面上,这似乎体现出曹叡不拘一格的魄力,但暗地里,也昭示出曹魏宗室人才断层严重的现象。

夏侯惇、夏侯渊、夏侯尚、曹仁、曹彰相继亡故之后,二代三代之中,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独当一面的强者了。

一周之后。

来到宛城走马上任,不过数日,司马懿便收到了数封来自魏兴郡、襄阳郡、江夏郡等地的紧急密报。

而所有的密报都指向同一个人同一件事。

新城太守孟达正在谋划造反!

孟达造反,不足为奇。只是,他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造反,而且,事情会泄露的如此彻底?

司马懿微眯着一双细眼,略加思索,便参透了重重迷雾,直抵事情的真相。

诸葛亮和陆逊的身影,在孟达的身后若隐若现。

此二人各怀什么心思,司马懿一时间还不可能完全猜透,但无论如何,他以不变应万变,只需一招,便可以彻底破局,粉碎诸葛亮和陆逊的阴谋。

这招只有一个字:快。

快到纵使诸葛亮和陆逊这样的顶尖聪明人,也不会想到。

一念至此,司马懿马上做了两个决定。

一,给孟达修书一封,好言安抚之。

二,即刻整顿兵马,昼夜兼程出发,他要亲率大军,前往上庸平叛。

信中,司马懿称自己虽然听到了很多流言蜚语,称孟达正在图谋造反。但他一概不信,希望孟达不要过于为此事紧张,他司马懿保他无事。

这样的安抚之辞,以孟达的狡黠,自然是不会信的,司马懿当然清楚。

所以,安抚自然也不是司马懿的目的。

司马懿真正的目的,是借安抚之名,麻痹孟达。

孟达得信之后,自然会想:

若能马上出军,为何不出,反而安抚?那自然是因为仓促之间,准备不足,所以需要用安抚来拖延时间。

他如何能够料到,他收到安抚的信件不过五日之后,司马懿亲率三万大军,便已经兵临城下!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