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九章 襄樊十五日

第301章 襄樊十五日

第五日。

太阳刚一出山,吴军便一如既往,吹响了集结的号角,准备攻城。

过去两天,魏军情势危急,几次差一点就被破城,但他们却一直没有再使用过那种铁藜棘武器。

陆逊知道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,自信满满,于是今晨出战之前,亲自到前线激励将士,为负责先登作战的敢死之士举酒践行。

同时,陆逊命人将前番占领南阳时劫掠到的所有金银财宝,全都拿了出来,打开箱子,摆在地上。

一箱箱满满的,都是金子银子,晃得人睁不开眼。

“拿下襄阳,这些就都是你们的了!”陆逊道。

士兵们备受鼓舞,各部将领纷纷表态:“大都督请放心,三日之内,襄阳必破!”

“好!”陆逊大喜,即刻下令,全军攻城。

陆逊稳坐中军大营,一边静静地等待着前线的战况,一边摆下棋盘,邀诸葛瑾对坐,下起了象棋来。

诸葛瑾有些局促地道:“如今战事正紧,大都督为何还有闲情雅致下棋?”

陆逊哈哈大笑:“子瑜不必紧张。依我之见,战斗虽在继续,但我军已稳操胜券矣。”

诸葛瑾笑着摇了摇头道:“大都督才智高绝,料事如神,才能胸有成竹。不像我诸葛瑾实在愚钝,除非亲眼看到襄阳城头插上了孙字大旗,否则我是一刻也不敢放心啊。”

陆逊笑道:“子瑜老成持重,亦是国之栋梁,何必妄自菲薄。你我亲密配合,互补长短,方能百战百胜啊。”

不多时,一盘棋下完,陆逊毕竟技高一筹,轻松取胜,笑道:“这盘棋,终于还是姓陆的赢了姓诸葛的。”

诸葛瑾知道陆逊此言一语双关,实乃得意于此次与诸葛亮的暗自较劲中略胜一筹,于是笑而不语。

正在这时,大帐突然掀开一角,潘璋全副甲胄,急匆匆走了进来。

只见他扶着一条受伤的胳膊,面容狰狞,气喘不止,显然是惊魂未定。

“大都督,不好了。”喘了几口气之后,潘璋开口道。

陆逊大惊,急忙问道:“出什么事了?潘将军竟负伤了?”

“唉!”潘璋怒叹一声道,“大都督,今晨出战,我正带头冲锋,谁料魏军又祭出那种兵器来了。而且,这一次数量更多,几乎是铺天盖地而来,士兵们死伤无数,连我都中了一枚那铁蒺藜。”

诸葛瑾道:“潘将军伤势可严重吗?”

潘璋道:“我倒是无碍,死不了。只是这样下去,我军还如何攻城?”

陆逊皱眉道:“问题是敌人又是从哪里搞来的那种东西?襄阳内外的水路要道,可曾严加封锁?”

潘璋道:“绝无问题。我说过了,襄阳城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。”

陆逊沉默不语,似乎是在怀疑潘璋的话。

诸葛瑾见状,急忙道:“大都督,潘将军身先士卒,连自己都身负重伤。可见他的确是已经尽力了,哪怕又有漏网之鱼混入城中,多半潘将军也并不知情。”

潘璋却是大急,叫道:“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。我拿人头保证,这几日中,绝无一人一船进入襄阳。”

陆逊大声道:“那请你解释一下,魏军的武器,是从哪里来的?”

潘璋想了半天,却是哑口无言,支支吾吾道:“这……这我不知道,但绝不是从城外运进去的。”

陆逊道:“不必解释了,换人吧。换徐(盛)将军部去看守城外水陆要道。至于潘将军,虽犯下大错,但念在一片忠心,罚奉一年,以示惩戒。”

“罚奉?凭什么?”潘璋急道,“大都督,我潘璋发誓,这几日,真没有放进去一艘船,一个人,伱为何就是不相信我呢?”

陆逊道:“潘将军,我丝毫不怀疑你的忠诚,但此时此刻,我却不得不怀疑你的能力。同时,我也必须反省我的用人失策。你手下那帮人,贪财是出了名的,我本就不该用你来看守交通。我也与你一同受过,罚奉一年,你可还有话说。”

“好!好!”潘璋大声道,“大都督倘若不信,自换人好了。等魏军源源不断再搞来那东西,我看到时候徐将军又如何向大都督解释。”

这时,诸葛瑾弱弱地开口道:“你们说有没有这种可能,就是蜀军已经将那东西的制备之法授给了文聘,故而其来源不是来自城外,而是在城内啊。”

“没错,没错!”潘璋瞪着眼睛大叫,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,“子瑜先生说得对啊,我怎么就没想到呢!”

“不。”陆逊冷冷道,“此物威力非凡,其原料也必然不是常见之物,若是很容易就能制备出来,自商周以来已逾千年,世人聪明绝顶者何止万千,早就被发现了,绝不会等到今日才横空出世。”

“大都督这道理是没错,但是……”

“不必说了。”陆逊一摆手,阻止了诸葛瑾继续说下去,“告诉将士们,继续攻城,绝对不能停下,给敌人以喘息之机,要不惜一切代价,誓死拿下襄阳城!”

副将领命,即刻前去传令各部,潘璋也气鼓鼓地告退,去和徐盛进行交接工作。

大帐之内,再度只剩下陆逊和诸葛瑾二人。

诸葛瑾道:“大都督不妨再考虑考虑我刚才说的话,此物可能真的是在城内制备,而不是来自于城外。”

说完,诸葛瑾又将手中的一枚放大镜交到陆逊手中:“譬如此物,正是那周默当年出访我东吴时送给我的礼物。如此神妙之物,结构也是如此简单,一块琉璃罢了,可之前又有谁人见过呢?”

自从得了这放大镜,诸葛瑾几乎是爱不释手,到哪里都要带着,陆逊与诸葛瑾关系亲近,自然也知道这放大镜的作用和来历。

陆逊却是叹了口气道:“子瑜之言,当然有道理。但是,当着潘璋和众将的面,我也只能这么说。”

“为何?”

“为的是我军士气能够暂时保持住,让攻城能够持续下去。”

“我不太明白。”

“大军出征,不怕遇见困难,怕的是出现困难,却是束手无策,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。”陆逊道,“将问题归咎在潘将军头上,只要换人,问题就解决了,给士兵们一个交代,他们也就暂时安心了。”

“可是,如果告诉将士们,襄阳城内也能无限制备此物,而我军却束手无策,没有任何应对之法。你叫将士们如何再听我命令,舍命攻城?”

诸葛瑾点头道:“大都督对人心洞察之深刻,令人钦佩。不过这招用一次好使,过几天士兵们就会看出端倪,再罚徐将军,多半就不管用了。当务之急,当是尽快研究出应对之法。”

陆逊叹道:“唉,子瑜啊,此事说得轻巧,谈何容易?”

诸葛瑾道:“司马懿坚守洛阳那么长时间,不可能没见过蜀军在战场上使用这招。他是如何应对的呢?”

陆逊沉默不语,过了良久,突然开口道:“你我待在这里,想破了脑袋,也想不出个名堂来,走,你我同去前线。看看这东西到底有没有破绽可寻。”

诸葛瑾道:“好啊,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,去前线看一看,说不定就有办法了。”

二人于是来到前线观战,观看了整整一日,却是毫无战果。

顶着令人触目惊心的伤亡率,吴军硬是又坚持死战了一天,除了在城下丢下无数具的尸首之外,似乎是一无所获。

但人终究不是钢铁之躯,到了第二日一早,畏战的情绪已经在吴军之中蔓延开来,没人再愿意打头阵冲锋了。

若不是陆逊拿出孙权赐予的宝剑,强行让各将军立下军令状,这仗怕是已经打不下去了。

而就在全军开灶烧水,准备吃早饭的时候,陆逊在营中巡视,突然神色激动了起来。

“铁锅。”陆逊道。

一旁的诸葛瑾道:“大都督,啥铁锅?”

陆逊道:“我观察其物落地之后到爆炸的时间,与最早那批非常不同。最早那批,大都在落地三息之内,就会炸裂开来,而近日这一批,时间长短却截然不同,或三五息,或十来息,甚至还有在半空之中便炸开的。”

“我意,当提前命死士持铁锅预判其落点,待其落地,趁这个短暂的时间,马上将之扣住,铁锅坚硬无比,远胜木盾,如此一来,定能大幅度削减其危害。”

“好啊,真是妙计。”诸葛瑾大喜道。

千里之外的许昌,司马懿若是知晓,一定会给陆逊点一个大大的赞。

事不宜迟,陆逊当即行动,早餐之后,即寻了三百死士,每人扛一口黑漆漆的大铁锅,随军攻城。

此方式果然十分奏效,当日上午的攻城战中,虽然有大约三十名死士因为来不及扣锅而光荣牺牲,但普通士兵的阵亡率,却是大幅度降低。

有了铁锅保护,士兵们也不再胆怯,攻势再次变得凶猛凌厉起来,一如往昔。

午后,襄阳城内。

在短暂的休战间隙,高层们也正在开会,商讨如何对付吴军的“铁锅战术”。

“洛阳之战时,司马懿也曾用此种办法守城。”邓芝道,“我当时向丞相提议,尽可能剪短引线,让敌人来不及反应以扣上铁锅。但丞相并没有采纳。”

费祎道:“丞相说的没错。引线很难做到燃烧速率完全一致,倘若引线太短,很可能还没发射出去,就在我军之中爆炸,后果不堪设想。负责瞄准发射的士兵们也会因为害怕而慌忙发射,大幅降低准头。而如今使用的这批引线,更是临时制作,手艺粗糙,爆炸时间更加参差不,根本无法精确控制。”

“非也。”邓芝道,“当时情形与现在又截然不同。当时我们是仰攻,敌人居高临下。如今我们是居高临下防守一方,就算在半空中爆炸,敌人的损伤也是远大于我们。”

“若不是在半空中爆炸,而是在城头直接爆炸呢?”

邓芝道:“玩火者,偶尔伤及自身,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命士兵们穿好铁甲,戴好铁盔,尽可能降低伤害便是。”

费祎还是颇为犹豫,看向文聘道:“此事还是听听文将军的意见吧。毕竟若火药爆炸伤及自身,伤的是文将军的人,而不是你我。”

邓芝道:“那是自然。”拱手对文聘道:“文将军请。”

文聘毫不犹豫地道:“不必担心自伤,直接剪短便可。丞相当时攻打洛阳,是可进可退的。而我们如今的处境,却是退无可退,倘若犹犹豫豫,城破之日,你我都得死。除了这个办法,我想没有更好的选择了。”

文聘又转头对费祎道:“君宽仁之心,文聘十分感谢。但眼下不是纠结这个的时候,所谓慈不掌兵,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活下来,该心狠的时候,便应果断出手,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啊。”

……

随着城上城下一声声剧烈的爆炸声响起,战场的惨烈程度,再次猛地上升。

每一次新技术的发明,对于人类整体而言,无疑是进步的,但对于战争中的士兵和平民来说,却是令人胆寒的恐怖噩梦。

从冷兵器代替石头棍棒,从枪械代替冷兵器,再到坦克飞机大炮,再到原子弹,莫不如此。

十五日之期,终于到了。

对于双方的士兵来说,这十五日的每一日,都是度日如年。

第十六日清晨,诸葛亮大军浩浩荡荡的战船准时开进汉江。

陆逊带着满腹难以消化的怨恨,再次回望了一眼襄阳城那早已千疮百孔、摇摇欲坠的城墙,不得不忍痛宣布,拔营撤军。

而与陆逊同样不爽,甚至比陆逊还要积怨深重的潘璋,在撤军之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带着本部兵马,直扑旧日驻地秭归而去。

战前陆逊向诸葛亮许诺,将巫、秭归二县奉上,以换取十五日的时间。巫县是小地方,将军李异是个不值一提的小角色,没什么话语权。而秭归却是个大县,将军潘璋却是东吴屈指可数的善战之大将。

本来陆逊许给潘璋,战胜之后,在樊城驻军,以替代秭归。樊城人口众多,地理优越,当然比秭归要好,所以潘璋也是满口答应。

但如今战争失利之后,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。

东吴制度,将军驻军之地,相当于就是半个食邑。没有了食邑,如何养军?哪怕陆逊再给他安排一个地方,大军失败之际,也不可能比秭归更好。

潘璋的想法,是趁汉军还没有来得及进驻,自己先将秭归占住了。汉军若来,一概赶走。

想让我挪窝?对不起,那就得看看是谁的拳头更硬了。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