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彭王,圣人也

二月初六,小雨熹微。

雨滴从天空细细的落下。

如同珠帘一样,看上去诗意十足。

李绚手里撑着油纸伞,缓步在宫道之上,最后来到了东宫门前。

“少保!”上下数十名金甲士卒,手握刀槊,对着李绚肃然躬身。

李绚平静的点头,目光落在同样肃然拱手道宫门守将,太子右卫率司马韦嗣立身上。

韦嗣立是宗正寺卿韦思谦的儿子,是扬州大都督府户曹参军韦承庆的亲弟弟。

李绚回到长安之后,便立刻用自己太子少保的身份,调恰好在长安的双流县令韦嗣立为太子右卫率司马。

吏部侍郎郭正一没有怎么在意,就通过了。

韦嗣立是皇后的堂弟,是太子的舅父,为人身份又合适,没人阻挠这个任命。

不仅是韦嗣立,李绚在将许多东宫旧部调往其他十六卫任职的同时,也从其他十六卫当中,调了很多世家子入东宫任职。

当然,全部都是武职。

李绚是太子少保,又是右卫大将军。

十六卫的世家子弟,看到是东宫的位置,没有犹豫便投了过来。

之前的那些人离开,其实是因为太子太年少的缘故。

不过五岁。

李绚笑笑,走进了东宫之内。

两侧的官廨之内,已经开始有人在走动。

……

明德殿内,李重照坐在桌案之后,太子崇文馆学士宋之问正在教李重照读论语。

太子家令武三思站在一侧。

李绚平静的走入,脚步声不轻不重。

李重照抬头,看到李绚站在殿外,忍不住的抬头,笑着道:“叔祖!”

李绚神色肃然的走进殿中,拱手道:“臣太子少保,彭王绚,见过太子。”

李重照神色肃然起来,点头道:“少保请坐。”

“谢殿下。”李绚微微躬身,然后才走到一旁坐了下来,抬头看了武三思一眼,李绚才温和的看向李重照,说道:“臣今日来,是向殿下辞行的,臣明日就要启程西行。”

“西行?”李重照微微一愣,说道:“叔祖要离开长安吗?”

“是!”李绚笑笑,说道:“臣身领逻些道安抚使,蕃州都督,蕃州刺史职,今年还要西行协助中书令,彭城郡公刘相平定突厥。

若是一切顺利,或许臣年底能够回长安一趟,到时再来和殿下探讨学业。”

李重照的脸色微微一苦,随即看向李绚道:“叔祖,叔祖家中几位叔父也一样要读书吗?”

“这个自然。”李绚看了武三思一眼,说道:“臣家中长子志昭,长女霞儿,都已经拜刑部侍郎李昭德为师,等到陛下从长安返回,也是要请李侍郎在空闲之时上门讲课的。”

“刑部侍郎李昭德之前是彭王长史。”武三思开口说了一句,见李重照若有所思,武三思才看向李绚说道:“王爷,难道彭王长史王隐客,不做金昌郡王和福昌郡主的老师吗?”

李绚摇摇头,说道:“长史如今任蕃州司马,和绚一起前往蕃州任职,家中三郎和五郎还在逻些,正好请王长史在逻些授课。”

“李侍郎和王长史水平高吗?”李重照有些好奇的抬头。

李绚侧身看向宋之问,使了个眼色,示意他说。

宋之问有些苦笑,拱手道:“回禀殿下,刑部侍郎李昭德是以明经入仕,故刑部尚书李乾祐之子;彭王长史王隐客是咸亨二年的进士,比臣早几年中举。”

宋之问的学问不低,就是面对面和李昭德王隐客相比,也不会自惭形秽。

但是有些事情,心里明白是一回事,说出去是另外一回事。

李昭德是正四品上的刑部侍郎,王隐客是从四品下的彭王长史,蕃州司马,官位都在他之上。

而且李昭德是先帝亲信,王隐客是天后亲信,抛开学问,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比宋之问要强。

关键是两人在朝堂,在东宫都有自己的眼线,他要妄言,转眼就会传入两人耳中。

“殿下如今年纪尚小,刑律和为政之道还不宜接触,等过上几年,便可以让二位贤士来为殿下授课。”武三思笑着在一旁劝说。

他的目光看向李绚和宋之问,眼神中带着无比的戒备。

李绚轻轻笑笑,武三思想要掌控太子,自然不希望更多的人出现在太子身边。

尤其是李昭德。

王隐客倒是无所谓,反正他是武后的人,马上就要离开长安了。

“其实说起来,彭王才是文坛大家。”宋之问仿佛没有看懂武三思的眼神。

站在一旁,宋之问感慨道:“彭王精通文韵,律法,诗词文章更是天下一绝,这些年彭王所做诗句,更是早已被人制成诗集天下流传,不知道多少人想要拜彭王为师而不可能。”

李重照顿时睁大了眼睛,满是兴奋的看着李绚。

武三思却是不由得微微一变,随即笑着说道:“这话倒是不说,陛下为太子时,便多有受彭王教导,如今彭王再教导殿下,日后再教导殿下之子,便是三代太子师了。”

李绚顿时满脸苦笑的看着武三思:“郡公,三代太子师可不是什么好词。”

上一位三代太子师,还是李纲,杨勇,李建成,李承乾,三个人的老师。

武三思就是笑着不说话,他已经准备好要将三代太子师的名头传遍天下。

“三代太子师,王爷天下贤达,少有人及。”宋之问站在一旁,拱手恭维。

武三思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更灿烂了。

李绚无奈的笑笑,说道:“所谓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。”

宋之问听出来一点东西,赶紧拱手:“请王爷详解。”

李绚看着茫然的武三思,又看向李重照道:“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惑而不从师,其为惑也,终不解矣。”

李重照下意识的点点头,李绚继续说道:“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;生乎吾后,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是故无贵无贱,无长无少,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”

一旁的宋之问眼睛发亮,忍不住走到侧后的桌案上坐下,快速的将李绚的言语书写下来。

李绚这个时候也突然感慨起来:“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,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

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;今之众人,其下圣人也亦远矣,而耻学于师。

是故圣益圣,愚益愚。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”

武三思一脸茫然,不知道李绚怎么突然间就如此的大发感慨。

李绚摇摇头,然后抬头看向武三思,拱手道:“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;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

彼童子之师,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,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。

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,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

整个大殿已然彻底安静下来,只剩下李绚的念诵声,和宋之问的快速书写生。

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不耻相师。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云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

问之,则曰:‘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,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’

呜呼!师道之不复可知矣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”

李绚转身看向李重照,郑重的拱手道:“圣人无常师,孔子师郯子、苌弘、师襄、老聃。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孔子曰:‘三人行,则必有我师’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。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”

李重照虽然年少,但是知道似乎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,已经下意识的站了起来。

一旁的武三思已经彻底的懵了。

他知道,今日这一篇文章传扬出去,李绚这个太子师的名头会牢牢的坐死。

而是不是李纲那种带着倒霉光环的名头,而是颇有些圣人意味的名头。

“王爷。”宋之问站了起来,走到李绚面前的桌案,恭敬的放下抄写的文章。

李绚拿起一旁的笔,轻轻写道:“太子重照,年初五,好古文,望六艺经传皆通习,不拘于时,学于余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”

从腰间拿出印章,李绚直接在上面盖下。

宋之问满是激动的转身,对着太子沉沉躬身,然后小心的将文章放在李重照面前,轻声说道:“这篇文章,臣要收藏在崇文馆做镇馆之宝,一会再抄写一遍给殿下送来。”

“好!”李重照下意识的点点头。

没有丝毫犹豫,宋之问立刻拿起文章,快步朝外面走去。

李绚这个时候,也站了起来,看向李重照,沉沉拱手道:“殿下,臣今日所言,尽皆在此,还望殿下千秋安康,臣告辞了。”

“送叔祖。”李重照拱手还礼。

李绚再度躬身,转身朝殿外走去。

……

行走在东宫宫道上,李绚神色平静,就在这个时候,武三思的声音从身后传来:“王爷。”

李绚诧异的停步转身,拱手道:“郡公。”

武三思走上前,感慨道:“王爷今日做得好大一篇文章啊!”

李绚轻叹一声,摇摇头道:“一时有感而发。”

“宋之问那个杀才?”武三思看向李绚,眼神好奇,好奇的深处,带着一缕杀意。

“好名罢了。”李绚微微摇头。

“王爷明日前方西域,三思祝王爷一路顺风。”武三思停步,对手李绚认真拱手。

“太子在长安,还望郡公多加辅佐照料。”李绚突然笑笑,说道:“说不定他日,武家还会再出一位皇后,那就真的是与国同休了。”

武三思终于放松了下来,对着李绚说道:“承王爷吉言,对了,昨日长安城中疯传,王爷曾经在先帝面前说过愿意殉葬?”

李绚没有看武三思,但也知道他的眼中深藏着无尽的恶意,他只是平静的点点头,说道:“是有此事,只是先帝不许,那日有左右史在,想必先帝仁厚之心必将传遍千古,至于绚,若能有一尊石像立于乾陵之上,便已经足以。”

李绚侧身看了武三思一眼,然后不再说话,直接朝外走去。

武三思没有再送,只是面色凝重的看着李绚。

他总感觉,自己只要再说什么,就会有一把剑,直接劈杀过来。

(本章完)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