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章 蒙学神作

第253章 蒙学神作

“思潜你看。”

诸葛乔气鼓鼓地将手中的那本小书丢给周默。

书名四个字,《蔡中郎集》。

也就是已故东汉大才子蔡邕的作品集。

说起蔡邕之死,也是东汉末年轰动天下的一件大事。

当年,王允发动政变,诛灭了董卓,执掌朝政。某天朝堂开会,聊起国贼董卓,人人都是咬牙切齿,唯独蔡邕因为曾经受过董卓恩惠,不愿意跟着人们一起痛骂董卓。

王允掌权之后,自认为是匡扶汉室的头号大功臣,已经有点飘了,哪里忍得了这个?

于是登时大怒,斥蔡邕为董卓的同党逆贼,下狱判为死罪。

蔡邕在狱中上表求情,称自己正在撰写一部《汉史》,希望能效仿太史公,仅受黥首刖足之刑,免除死罪,以完成这部作品。

王允大骂:“汉武帝不杀司马迁,任他写出诽谤朝廷的逆史来流传后世,我哪能让你学他这么干?”

于是蔡邕就死在了监狱之中。

周默那年征讨南匈奴左贤王刘豹的时候,从刘豹的行营之中搜刮到一大批竹简,其中就有蔡邕的许多文章。

想来一定是刘豹的前妻蔡文姬当年留在匈奴地的东西。蔡邕的文采出众,刘豹仰慕汉文化,将前老丈人蔡邕的文集带在身边,也不稀奇。

等回到长安,周默就将之交付给华阳书肆,因为蔡邕生前最后的官职是左中郎将,所以取名《蔡中郎集》,刊刻付印。

“怎么,这不就是我们书肆出的《蔡中郎集》吗?有什么好生气的?”周默不解道。

诸葛乔大声道:“不是!你瞧扉页落款的小字!”

周默一看,上面写着,谯子文华阁印。

“咱们竟被盗版了?”周默忍不住笑了出来。

诸葛乔道:“盗版——这词妙啊。谯允南就是个蟊贼,盗窃我们的书。”

“不过一本书而已,他想盗,就让他盗吧。”周默道。

“这伱都能忍?”诸葛乔站了起来,“思潜你可别忘了,这雕版印刷之术,可是我们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。没有你将之无偿公之于众,他谯允南如何能开的了这书店?”

“还有去年那件事,朝臣们落井下石,对你群起而攻之,他谯允南可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啊。再加上如今这‘盗版’之事,这不就是端起碗真香,放下碗骂娘的小人行径吗?”

“一码归一码。”周默道,“印刷术是我愿意公开的,去年那事儿我也认栽,若是要把这旧账全翻出来,那仇人可太多了。”

“你真不生气?真不管?”诸葛乔问道。

“我是没这闲工夫跟他置气。”周默道,“他想盗版我们的书,就随便他去盗吧,不必搭理。最起码,蔡中郎的作品能更广地传播于世,也是一件好事。”

“思潜你是不知,这姓谯的心眼可太坏了,专门雇人盯着我们书店,看哪本书卖的好。之前你着的那几本书,《几何原本》,《九章算术集解》,销量不佳,他就不盗。唯独这《蔡中郎集》卖的不错,就被他盗了去。”

“唉。”诸葛乔叹气道,“自从他们盗了我们的书,我们的《蔡中郎集》,也卖不太动了。”

诸葛乔显然还是对谯周盗版之事耿耿于怀,不能放下。

他并不能理解周默站在“传播于世”的高度,对这件事采取放任的处置方式,这难道不是一种掩耳盗铃,自我安慰吗?

毕竟在汉代的观念之中,书籍是十分珍贵的东西。平常人想要学习一本书,哪怕是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这样篇幅不长的大路货,也不易得来。

诸葛亮想给刘禅看的书,都得亲自手抄。李权找秦宓借《战国策》,小气鬼不借给人就算了,还找借口教育了别人一番,说什么纵横家全是权谋诡计,你快别看了,学坏了咋整。

这里就不得不又要说到蔡邕了,当年他奉汉灵帝之命,在洛阳太学门前篆刻了六十四座高大的石碑,将经学典籍,就是诗书礼易春秋等等,全都刻在上面,后世称作熹平石经。

这事儿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,从全国各地前来观摩和临摹抄写的人络绎不绝,每天都有上千辆车驾,填满了街道。

这事儿大约就可以看做是印刷术出现之前的大型出版活动,也能看出当年的书籍有多么的珍贵,人们对知识有多么的渴望。

周默的雕版印刷术,直接将书籍的成本打了下来,从此,即便是寒门士子,也能买得起书看了。

而过去家藏万卷的大儒们,却一下难以适应了,反而纷纷抱着自己家中的竹片子,敝帚自珍起来。

周默只有将印刷术普及大众,才能以最快的速度,让谯周这样的人在利益的诱惑之下,让渡出自己的藏书,惠及大众。

所以,站在“普及文化知识”的高度看问题,那胸怀自然就不一样,盗版一两本书算什么,有本事全盗了去,周默也无所谓。

诸葛乔酸道:“你就一直当缩头乌龟吧。我去谯允南的书肆看过了,人多着呢,很多朝廷大官,都去他那里买书,再看看我们这里,门可罗雀。好不容易有本好书,还被人给盗了去。唉,恐怕用不了多久,我们也该关门大吉了。”

“他那里都卖些什么书?”周默问道。

诸葛乔道:“人家那里什么都有,主次分明。一进门,就是儒家,旁边则是道家和阴阳家。”

这三门,是两汉时期最主流的学问。

“第二间屋子,则是法家,墨家,纵横家,杂家,兵家,佛家。”

这些也就是稍次一等的诸子百家之学,佛教从三国时期已经开始逐渐流行,所以也单独作为一门列入其中。

“第三间屋子,才是今人的一些着作,比如谯周自己写的《谯子法训》、《五经论》等等就列在其中。”

“谯周自己写的书卖的咋样?”周默问道。

“挺不错的。”诸葛乔道,“很多士大夫都慕名捧场呢,比你写的那些书卖的好太多了。”

“我那些书,不符合士人的胃口,卖不多也正常。但书一定是好书,时间会证明一切的。”

“我可没否认你的书不好,只是,销量已经证明了一切。”诸葛乔道,“我说思潜兄,你那么聪明,就不能再写一本好卖的书来,挽救一下我们书肆的颓势吗?”

“这倒是不难,写什么好呢?咱们这里什么书销量最好?”

“最好是儒学。”诸葛乔道,“儒学是卖的最好的,而儒学之中,又以最简单易懂的《论语》卖的最好,很多人给自己家孩子开蒙,用的就是《论语》。”

“开蒙?”周默灵机一动,一拍大腿道,“好主意啊,蒙学市场,目前还是一片空白。”

汉代的识字率,那简直低的吓人。蒙学的发展空间,几乎是无限大。

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水平确实低下,大部分百姓们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,因为没吃的养不活,杀婴都是家常便饭,哪里有闲工夫让小孩读书认字?

另一方面,世家大族们垄断着书籍和知识,老袁家能四世三公,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家是《孟氏易》的学术权威,简称学阀。

而汉季的士人们,也只习惯于在士族小圈子内交换利益,互捧臭脚,搞什么月旦评,今天夸你是卧龙,明天夸他是凤雏,而绝对不会有善心去教导平民小孩开蒙读书。

所以,只有这些士族家庭教育出的子弟,才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。

朝廷选官,不从这些人里面选,那就没的选,因为普通人根本就不认字,公文都看不懂,咋干活儿?

周默很清楚,蒙学十分重要,一本好的蒙学着作,对于向普通百姓普及识字率,摆脱蒙昧,有着难以估量的好处。

“蒙学?”诸葛乔今天总是接触一些奇怪的新词儿,“啥是蒙学?”

“给小孩子开蒙认字的学问。”周默道,“对于小孩子来说,论语也太难了,要更简单一些的,才好。”

诸葛乔回忆起当年父亲诸葛瑾教他论语的场景,对于当时一个字也不认识的他来说,确实是一场痛苦的记忆。

“没错,现在看来,论语远不如易经深奥难懂。可回想起幼年初学之时,可是头疼地很啊,常常因为背不过,而挨父亲的打。”

周默道:“我就写一本给小孩开蒙看的书吧。额,写什么好的?”

忽地,周默灵光一现,大声对诸葛乔道:“伯松,拿纸笔来!”

诸葛乔急忙递上纸墨笔砚,只见周默挥毫泼墨,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大字:

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……

诸葛乔看到这十二个大字,反复诵读数次,感慨道:“好啊,真好啊。朗朗上口,言简意赅,劝人向善好学,太适合孩童‘开蒙’了!”

……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义……

“好!好!”周默几乎每写一句,诸葛乔都拍手叫好。

可写着写着,周默突然卡壳了。

一来是记忆模糊,三字经太长了,没背全。二来是这三字经乃是南宋人所作,历朝历代一直到民国,都曾经改良过版本,所以其中的很多内容,放在三国时代就会显得很突兀。

比如周默记得其中有一句:魏蜀吴,争汉鼎。号三国,迄两晋。

司马昭灭蜀之后才封晋公,何谈晋朝?甚至于,消灭东晋的匈奴人刘渊还没变成小蝌蚪,就被周默给提前掐死了。

这个位面,有个屁的两晋。

后面还有吹捧大清的句子:由康雍,历乾嘉。民安富,治绩夸。

改,必须改!

“我想不出来了。”周默撂下笔道,“伯松,你帮我想几句词儿吧,适合小孩儿的,简单易懂,合辙押韵,最好能讲些道理,还活泼有趣的。”

“我……我能吗?”诸葛乔有些惊讶道。

“怎么不能?不要把写书看得太神圣,好像非鸿儒而不可为,只要脑袋里面有想法,谁都能写。”周默鼓励道。

“那我也来一句?”诸葛乔兴奋地搓了搓手。

“放心大胆的来!”周默将笔递给诸葛乔。

想了半天,诸葛乔终于挽袖提笔,饱蘸浓墨,在纸上写下了工整的汉隶。

其言曰:“静修身,俭养德,淫且躁,日蹉跎。”

“真棒。”周默读完之后,不由得赞叹道,又叹了一口气的道,“要是陛下当年学过这段话就好了。”

诸葛乔差点笑出声来,急忙捂住了嘴巴。

满朝上下,也只有周默敢成天这么贬损天子了。

“伯松,你真是大才啊!再帮我多想几句。”

诸葛乔却摇头道:“实在是想不来更好的了。实话说,这句话还是父亲教导我说过的,我只不过略加改动,借用而来罢了。”

周默又读了一遍,恍然大悟,这不就是诸葛亮的诫子书吗,开口道: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果然是丞相的文章。”

又过了几个时辰,直到天黑,周默绞尽脑汁,也不过写了六十来句。

诸葛乔建议道:“咱们可以多找些人,群策群力,争取把这三字经写到一百句。这样每页用大字印五句,装订成一本二十页的小册子,价格定的便宜一些,一定很好卖。”

周默点头表示了同意。

“思潜兄,你再给这本书取个名字吧。”

“就叫三字经如何?”

三日之后,经过了诸葛亮,徐庶,费祎,颜斐等饱学之士的补充,这本小书终于扩充到了一百句。

在交付刻版的过程中,周默又别出心裁,用硬纸制作了大量的“腰封”,上面写着各式各样夸张的宣传语:

还在为你家小孩不好好读书而苦恼吗?

三字经,专为儿童编撰,孩子们都爱学!

丞相诸葛亮、京兆太守颜斐等参与编撰!

数日之后,第一批五百本正式上架开卖。

只用了三天时间,第一批五百本就全都销售一空。印刷坊加班加点,紧急加印,也是供不应求。

就连刘禅听闻此事,也给自己的太子刘璿采购了十本回来。

而临街的谯子文华阁中,谯周拿着一本《三字经》,反复观看,不屑地笑了笑道:“不就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嘛,这有何难,我也能写。”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